top of page

采访沃尔克·特雷尔博士:“去风险化”也意味着在中国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

德国工商会(DIHK)对外贸易行政总裁兼执行委员会成员沃尔克·特雷尔博士



“因此,德国的出口模式并未如近几个月许多评论中所说的那样下行?”

绝对没有。这种说法是,我们靠俄罗斯廉价天然气为生,并且只有中国在购买我们的出口产品,这是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扭曲事实。即使我们有50%的能源来自俄罗斯,但能源供应和天然气价格也显著高于美国。另一方面被扭曲的事实则涉及中国:事实上,我们从中国的进口多于对中国的出口。在疫情后的环境下,中国作为我们的销售市场,是排在第三或第四的,与紧随其后的市场相比差距很小。没有任何一个德国的出口市场占比超过10%。我们过去和现在都实现了市场多元化——这一点可以与美国邻国的依赖性作比较。


当我们诚实地讨论中国的贸易顺差时,也必须想到我们对于实现碳中和与能源转型的紧迫时间表。这意味着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仍需从中国进口电池技术、太阳能板及风能设备。


那么,那些被广泛讨论的“去风险”后来怎么样了呢?

中国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市场,在过去的25年里发展迅猛。这个国家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工作台”转变为一个竞合方。我特意不提体制竞争——这交给其他人去讨论吧。当然,我们最好尽可能地多样化采购战略相关的原材料及其深加工产品,但集体预防措施是政府的责任。地缘政治事件,确实可能会影响到健康行业、能源供应,甚至是数字世界。但不能让企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并建立监管机制。如果在整个供应链中都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就会让企业很难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终端产品价格。何况,如今多数供应商都来自中国。


考虑到市场规模,我们是有必要与中国就投资条件进行谈判的。我们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方面提供的条件,本可以通过协议谈判去实现提高,比如,在某些行业,如金融业,建立合资企业。但是,没有考虑经济上的必要,我们就还是参与了关于脱钩的讨论。最后,我们很高兴现在在公众讨论中,只剩下“去风险化”这个名词了。


顺便提一下,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为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奔走呼吁。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几乎不可能全面实现多样化。南方共同市场协定的缔结标志着我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谈判耗时超过25年。在奥巴马担任总统期间,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这样的协定本可为加强跨大西洋贸易关系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而这一潜力如今却常常令人感到遗憾。与此同时,其他重要的贸易协定,如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协定,都尚未最终敲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企业面临的挑战反倒是:批判性地反思在国际市场上的依赖性,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并从长远角度减少这种依赖性。


在华投资甚至还在增加,企业只是在讨论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因为中国市场的绝对增长速度超过了该地区所有国家的GDP增速。是这样吗?


正如您所说的那样。与中国相比,尽管如今印度的人口甚至已经超过中国,但我们与印度的贸易总额仅为与中国贸易额的十分之一。在汽车行业,这一比例甚至更低。印度也在保护其市场。从结构上看,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中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 因此,我们德国应该关注自己的弱点,而不应总是消极地看待中国及其合作。可以这么说,我们过于沉迷于意识形态的描绘。在欧洲,完整报告的义务准则已经远远超出了德国的《供应链尽职调查法》的框架,要求提供从150欧元起进口物品的可持续性证明,也就是说,这些要求甚至适用于进口的螺丝钉。


在华德资企业对中国的看法是怎样的?

前巴斯夫首席执行官马丁·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曾在2022年的商会全球会议上推算过,巴斯夫公司在欧洲的价值创造大约占40%,但这仅占全球化工市场不到20%。而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所谓“去风险化”也意味着要在中国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一些公司通过其在中国的成功业务及较高的利润率,能够资助其他业务板块的发展。企业还在评估,如果失去中国业务,对公司的生存是否会构成威胁。在德国,现在这种讨论更加务实。在38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我们的增长表现最差,而这些公司在五六年前还曾领先。在一项调查中,30%的工业企业告知我们,由于能源供应和价格的原因,它们有意部分或全部地迁出本土并在其他地方建立生产基地。


这难道不意味着,即使在困难时期,国际化仍然是一项必要的战略吗?

是的,工业的国际化使德国更具韧性。几乎所有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公司——都成功开拓了市场,在本地建立了生产并进行了投资,这为我们的价值创造提供了一定的稳健性。我们的供应链因此更具弹性和变化性。通过海外投资,特别是在历史上的近邻欧洲国家投资,中小企业也能够建立起更稳健的价值链,并在多年中克服各种危机。这与所谓“失败的”出口模式是不同的。


(采访/撰文 Hans Gäng ,Local Global GmbH)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