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五届中德汽车大会顺利在柏林和长春会场举办

以“创新引领·绿色未来”为主题,由中德汽车产业投资促进工作组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柏林中国汽车供应商项目合作平台、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之家(德国)承办的第五届中德汽车大会德国分会场活动于10月19日在柏林召开。


本届大会关注中德两国汽车产业的宏观趋势和合作机遇,探讨碳中和新趋势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吉林长春为主会场,柏林为分会场的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同步进行。来自中德两国政、商、学、研等各界代表围绕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和中德汽车合作前景开展深入交流。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在会上指出,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但中德交流与合作的步伐并未因此停滞。尽管受到全球供应链不稳定的负面影响,自去年以来,双边贸易额始终保持逆势增长,中国不仅连续五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也跃居德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他说,汽车产业是德国经济的“名片”,中国则是全球最重要、最具成长性的汽车消费市场,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就像汽车齿轮一样紧密咬合。改革开放40多年来,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在中国卖出的每四辆车中就有一辆是德系车。新冠疫情也没有改变这一趋势,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依然稳定、亮眼。今年上半年,大众、宝马、戴姆勒三大德国车企在华销售约275万辆车,占其全球总销量的近40%,且无一例外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他相信,这种增长态势远未结束,信心既来自中德合作互利共赢的特质,更源自对中国经济稳定向好发展前景的预期。

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博士指出,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根本性的结构变化,企业必须自己迎接挑战,政府在其中扮演着从属角色。政府要确保的是企业有开拓和发展的自由,这意味着政治决策必须始终对技术持开放态度。另外国家在改变工作环境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就中德合作而言,尤其是在汽车领域,有着多方面可以互补。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经济与信息主管卡威特(Manuel Kallweit)博士就德国供应商行业对中德两国市场如何期待做主题演讲。他用详尽的专业数据展示了两国汽车行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汽车的未来在中国”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汽车研究中心费迪南·杜登霍夫教授日前在一篇媒体文章里提到的,本次大会上他更是做了题为“汽车行业的未来与中德合作的机遇”的报告。杜登霍夫教授从芯片荒、电池短缺、自动驾驶和动态转型四个方面观察得出:“与中国合作是双赢战略”。

在本届中德汽车大会上,中国长春市市长王子联在长春向德国驻华使馆经济处主任白瀚德、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主任徐遥君在柏林向柏林-勃兰登堡州汽车产业集群主席布莱迈斯特(Harald Bleimeister)同步移交会旗,随着会旗在两城顺利交接,柏林正式成为2022年第六届中德汽车大会的主办城市。

在大会德国分会场,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主任徐遥君代表中德汽车产业投资促进工作组向萨尔州汽车产业集群负责人Dr. Pascal Strobel,Pro IT Car 集群主席Prof. Dr. Hagen Ringshausen发放成员证书。 中德汽车产业投资促进工作组经过数年工作,目前已拥有7个德国集群合作伙伴,在中德车企的双向投资合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会德国分会场还组织中德有代表性企业、知名学者围绕向智能生产转型和智能网联两个主题进行对话。


两场创新对话分别由中小型企业工业4.0中心泰森(Thomas Thiessen)教授和proITCar e.V.主席林斯豪森(Hagen Ringshausen)教授主持。其中MVI ProPlant柏林分公司总经理维特霍夫特(Kai-Uwe Witthöft)、Botspot董事会成员雷巴茨克(Sascha Rybartzyk)、宁德时代欧洲区总裁岑特格拉夫(Matthias Zentgraf)、奇瑞汽车欧洲董事总经理图廷(Jochen Tueting)和JITRI首席科学家罗本进博士就汽车供应商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转向智能生产,中德两国企业如何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相互学习等问题交换专业意见。


DEKRA技术中心检测负责人伯克哈特(Uwe Burckhardt)、Bertrandt Group执行副总裁克林格(Thomas Klinger)、大众亚洲未来设计中心亚洲负责人奥特利布(Peter Ortlieb)、中科创达自动驾驶首席执行官张平、腾讯智慧出行事业部战略设计总经理沈沛和地平线欧洲业务总监伯莱特(Julien Burlet)博士也就未来驾驶做了深度交流。

始于2017年的中德汽车大会已成为主办方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开展跨境产业平台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抓手之一,本届大会顺应“十四五”发展脉络,着眼于汽车产业绿色化、国际化、电动化、智能化等发展方向,为中德业界搭建起了意见交流、宣传展示、合作对接和渠道拓展的有效平台,在共促创新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