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欧企业ESG最佳案例大会零碳园区分论坛在斯图加特成功举办
- CIIPA
- 7月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6月26日,由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太仓高新区及青岛中德生态园联合主办的“零碳园区分论坛”在斯图加特文化与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作为第二届中欧企业ESG最佳案例大会的分论坛之一,本次论坛汇聚中德政府代表、国际组织及领军企业,共同探索零碳园区标准化建设与产业化落地路径。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黄昳扬、德国能源署(DENA)国际建筑部主任Thilo Cunz、联合国训研所繁荣司司长Mihoko Kumamoto等近百位嘉宾出席。

黄昳扬总领事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零碳园区正在从技术试验场升级为产业协同创新的枢纽,中欧在绿色标准制定与工程落地能力上高度互补,需共同释放1+1>2的合作效能。当前中国已启动超百个零碳园区试点,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正加速赋能“绿色+数智”双转型,孕育着万亿级市场机遇。

德国能源署国际建筑部主任Thilo Cunz现场分享了中德低碳合作15年经验,通过29个中德生态城市试点项目,德国建立起可复制的技术适配体系。他重点介绍了零碳运营区域认证标准在中国的应用实践,通过九大维度90项技术指标实现园区全生命周期碳管理。

联合国训研所繁荣司司长Mihoko Kumamoto呼吁,距离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仅剩五年,中欧需在标准互认领域突破关键瓶颈。工业园区的脱碳改造将在未来十年吸引全球更多投资。

本次论坛设立了“园区低碳建设”“域内移动通信”“园区零碳运营”三大案例分享单元。青岛中德生态园管委会副主任张云清展示规划先行的中国经验;联想中国ESG委员会秘书长王旋介绍了天津零碳工厂创新体系。中兴通讯副总裁刘思川展示了与Telefonica 共建的德国基尔托夫零碳站点;Volocopter副总裁Artem Izokh介绍了现代空中运输解决城市交通挑战的路径。Currenta集团转型办公室负责人顾晓颖博士分享了世界最大化工园区CHEMPARK的转型探索;太仓高新区副主任张罗银介绍对德合作园区“碳强度年降12%”的关键。

在圆桌对话环节,柏林自由大学教授余凯思、TÜV莱茵驻德事务官薄亮、VM价值管理首席执行官Jochen Vogel、ARQUM公司中国区代表马明、P3集团高级顾问Jürgen Döring、北京工业大学陈继民教授、天加集团品牌负责人瞿巧稚等专业人士聚焦零碳规则互认议题,深入探讨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生态建设。
本次论坛通过政策解读、技术分享与案例实践,系统展示中欧在低碳园区建设领域的合作成果与创新路径。与会各方就标准互认、技术协同、产业转型等议题深度讨论,为深化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注入新动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