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宝马:在中国的创新汽车生态系统中安身立命

  • CIIPA
  • 4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3天前

采访美洲、亚太和非洲市场传播部,政策和对外关系负责人 Glenn Schmidt。


2024 年,宝马宣布了关于其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投资的计划。做出此项投资决策的战略考量是什么,它将对宝马的全球运营产生何种影响


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对于宝马而言,强劲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势头使其成为持续增长和投资的理想之地——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研发活动方面。从一开始,我们就致力于在中国极具创新力的汽车生态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华晨宝马汽车公司近期发布的投资公告再次强调了我们对中国的长期承诺,以及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持续信心和潜力。我们位于沈阳的生产基地将中国视为我们全球最大的市场。截至目前,我们已在那里生产了600多万辆汽车。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升级和创新,进一步强化沈阳在我们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为2026年在中国开始生产“NEUE KLASSE”车型做好准备。


“我们‘家在中国’,这使我们对中国市场及其客户有了深入的了解。”


沈阳工厂在宝马全球生产设施网络中的意义何在?是本地化生产还是全球交付网络的一部分?那里的生产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你们是如何成功建立起沈阳工厂的完整供应生态系统的?


我们位于沈阳的尖端生产基地服务于我们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沈阳生产基地在我们履行对中国客户的承诺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生产的车辆是我们在开发和生产过程中进行创新、提供质量保证和承诺的成果。宝马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是我们取得这一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中国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归属感。这使我们对中国市场和客户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提供七款专门为中国客户量身打造的本地生产车型,其中宝马X3和宝马2系Gran Coupe都采用了加长轴距设计,我们将在2025年推出另外两款本地车型。


倘若我们稍作回顾,例如回溯十年,那么便会发现宝马作出的“家在中国”(At Home in China)这一承诺实乃明智之举,因为我们都见证了沈阳生产基地的生产量在过去十年间实现了近乎三倍的增长。


我们甚为欣喜地看到,我们成功与当地社区构建起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自2010年以来,华晨宝马在中国的供应商数量增长了三倍。我们与当地大约500家供应商密切合作,并为我们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宝马凭借技术与创新实现沈阳卓越制造之际,我们也在积极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将我们的可持续生产、绿色和循环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整个供应链之中。携手合作,我们可以为全球汽车行业设定新的标杆,推动环境与经济的双重进步。


我们的方向是明确的。我们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取得的持续成功,必然与我们在中国当地足迹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相辅相成。


“我们在中国的电池工厂是生产 ‘NEW CLASS’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您如何看待宝马在电池生产领域的竞争态势,特别是在高压电池方面?您这边有哪些最新规划?


高压电池技术是汽车行业的关键创新驱动力之一。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实现电池的自主生产,而是依赖于与我们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我们专注于从电池单元到模块、从早期研究到应用的长期能力开发。我们在慕尼黑建立了宝马电池单元能力中心以及电池制造能力中心,以深入了解电池单元生产方面的知识。在中国,一家将为我们的第六代电池生产模块的电池工厂正在建设当中,该工厂将成为NEUE KLASSE生产的一个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代电池将显著提升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同时大幅降低碳足迹和资源消耗。2024年6月,我们的第六代电池项目入选“投资中国”十大案例,宝马至此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汽车制造商。下一代技术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正与宁德时代等本土电池翘楚紧密合作。我们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伊始。


“我们的业务涵盖整个创新领域 - 从汽车开发和数字服务到软件和自动驾驶。”


在中国的研发工作在该领域作出了哪些贡献?在中国有多少人从事研发工作?在制造网络中,你们如何组织开展知识的全球转移?


中国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技术与创新中心。全球鲜有市场像中国一样,客户在购买决策中如此看重技术与创新。若你是一家全球汽车企业,就必须预测并塑造中国将发生的事情。


我们已在沈阳、北京、上海和南京建立了四个创新基地,目前拥有3000余名员工。我们的创新涵盖了从车辆开发、数字服务到软件和自动驾驶的全领域创新。例如,我们在南京成立了一家数字合资企业,这使我们能够适应中国数字生态系统的特点,并参与到充满活力的中国市场中。中国是我们在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


而在制造业方面,我们的全球生产网络是一个基于我们各个工厂的反馈而不断发展的系统。这确保了具有成功应用案例的创新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如何促进各个国家的经济与技术发展,以创造一个互利共赢的模式。沿着这条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是我们的动力。



(采访/撰文 Hans Gäng ,Local Global GmbH)


 

CIIPA 2024-2025年度报告更多访谈内容详见: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