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4: Neue Beschichtung reduziert Verschleiß der Bremsscheiben

  • CIIPA
  • 4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Interview mit Tilo Steinmeier, CEO  C4 Laser Technology GmbH.



您能描述一下C4在制动盘生产方面所进行的创新吗?


C4激光技术公司是一家技术开发公司。近年来,我们专注于开发制动盘涂层系统。经过我们技术处理过的制动盘,不仅没有可测量的磨损,也不会再生锈,即使是在通风道结构内部也是如此。


为什么这种涂层技术如此重要?市场为什么需要这种技术?


最初的需求来自于汽车行业,是由与欧7标准相关的新规定以及社会政治焦点对电动汽车的关注所推动的。电动汽车的大部分制动(约95%)是通过能量回收实现的。它们在刹车时将电能回收,用于给电池充电。尽管如此,车辆在紧急制动时仍需要一个机械制动器,由于车辆重量较大,这种机械制动可能需要比传统燃油车更强的制动力。传统刹车盘由灰铸铁制成,这种材料为大众市场中的车辆中提供了许多价格、加工技术和功能方面的优势。然而,灰铸铁刹车盘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会生锈!对于电动汽车来说,余下的5%的机械制动不足以有效地清洁刹车盘。生锈且严重氧化的表面仅能发挥极小的刹车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刹车失效。我们通过一种现代激光工艺,在普通灰铸铁刹车盘上附着一层由不锈钢与专门开发的碳化物材料紧密结合的涂层,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不仅在摩擦表面上实现了持久的防腐保护,还显著提高了刹车效果,同时将磨损减少了多达100%,刹车片的磨损也减少了多达35%。这两项改进对减少细颗粒物排放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未来,刹车片制造商将根据新的硬质涂层进行调整,并推出专门设计的刹车片,从而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生产过程看起来是怎样的?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经济性和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我们对这项技术进行了优化,使得额外的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生产过程中节省的材料和能源得到抵消。


为了可靠地保护制动盘内部的冷却表面和侧面,我们开发了第二种技术。通过简单的热喷涂工艺和随后的精密处理,我们在制动盘的基体材料上形成了一层紧密结合的扩散型防腐保护层。这种保护层在整个使用周期内提供可靠的保护,并且与常见的涂漆系统不同,它具备耐高温特性,制动时不会溶解。


C4两项核心技术的结合使得制动盘不仅具备最佳刹车性能,还十分坚固耐用。C4的关键技术和材料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了专利,并且在绝大多数申请国家中,专利已获得批准。


您能介绍一下公司及其发展历程,以及团队的情况吗?您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C4并不是其创始人创办并与能力卓越且积极进取的员工一起成功打造的第一家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专注于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果同我们公司一样,核心业务是技术创新,那么必须仔细考虑与哪些伙伴合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积极性高、创新潜力大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制动盘制造商和工业合作伙伴身上。作为C4,我们选择不保留自己的生产能力,而是将所有技术开发和原型制造所需的工作交给可靠的行业伙伴来完成。


您的目标是什么,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技术已经开发完成。目前,我们专注于其在全球市场的推广。一方面,我们通过与主机厂(0EM)和制动盘制造商签订许可协议来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我们正在寻找一家有雄心和潜力的强大企业,希望通过利用我们的技术和专利来显著扩大其全球业务。根据一家外部咨询公司的估算,仅在乘用车领域,全球可触达的制动盘市场规模每年超过7亿欧元,而全球可触达的许可市场规模则达到每年10亿欧元。尽管经济形势紧张,但市场对我们的技术依然充满兴趣。


中国在您的未来规划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去年夏末,由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组织的中国之行使我们有机会参访了许多中国企业。我们怀着对中国的积极态

度和期待启程,然而实际体验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回应我们的需求时展现了极快的响应速度和个性化的关怀;中国各地方政府与中型企业携手合作推进经济政策时,展现出的深厚专业能力和取得的明显成效:中国工程师的专业素养及其企业观念:中国企业家的务实和担当:最后,在如向新能源出行转型这样的社会政治重大项目中,所展现出的深厚方法论,我将其称为“思考大局-从小做起-快速扩展”。我们在德国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表面上更快的、电动汽车发展道路,但最终却碰壁了.…总而言之,中国的创新氛围、执行力以及经济政策框架,与我们的理念以及C4的发展目标非常契合。在我看来,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在为德国企业开拓经贸合作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互利共赢。




(采访/撰文 Hans Gäng ,Local Global GmbH)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