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鲍勃工程:将中国速度和德国精度相结合

  • CIIPA
  • 4月1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安德烈亚斯·鲍赫,曼弗雷德鲍赫,鲍赫工程有限公司



您是如何这么早就发现并开拓了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


安德烈亚斯·鲍赫:

如同许多企业的发展历史一样,创办理念往往来自于创始人的生平经历。我的父亲曼弗雷德·鲍赫在90年代初便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长期在奥迪工作的内部经验帮助他参与了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的建设。后来,我们将这些专业知识应用于大众在中国的所有工厂,负责维护管理工作——帮助发现工厂中缺失的环节,并改进装配流程。


曼弗雷德·鲍赫:

我们和大众集团一起成长,它不仅成为了我们最大的客户,也几乎成了我个人的心灵归属。人生的洪流会把人们冲向某个地方,正如孔子说的,水滴应该在河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逆水而行。


您提到了一个将 “中国速度” 和 “德国精度” 结合在一起的有趣的口号……

 

安德烈亚斯·鲍赫:

我们希望借此传达,我们尝试将来自不同地区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客户可以根据项目选择所需的“德国制造”或“中国制造”的比例。读者可以将此理解为对德国安逸心态的隐性批评。

 

曼弗雷德·鲍赫:

一个比较:在德国,工业或制造业的员工每年平均有15到20天的病假。而在中国,这15到20天的病假天数是每100名员工的总和。此外,在德国也无法像中国和土耳其那样,在市场中展现必要的进取精神和快速反应能力。

 

鲍赫在中国的公司规模有多大?


安德烈亚斯·鲍赫:

我们公司总共有大约250人。负责中国零部件管理系统的有15名员工,另有5人在欧洲负责采购工作,在中国的生产部门有110名员工。


我们专注于在中国尚未成为标准的具有特殊要求的技术领域。

 

这些年来,鲍赫在中国的业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曼弗雷德·鲍赫:

如果我们的客户仅限于中国汽车行业,情况的确会不利一些。如今,中国汽车行业仅在一些边缘领域依赖国际技术。制造技术和常规装配技术已经大部分本地化,这也与外国企业在中国设厂生产有关。

 

目前,我们主要活跃在一些技术的细分领域,这些技术在中国尚未实现标准化,并且具有非常特殊的需求——比如卡车离合器或液压系统的特定检测。


这意味你们必须将业务多元化吗?


安德烈亚斯·鲍赫:

由于及早在多个行业领域和国际市场上进行多元化经营,并且同步加大新服务的力度,我们能够很好地应对市场波动。


曼弗雷德·鲍赫:

我们不仅在地理范围上拥有广泛的布局——从中国到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再到拉丁美洲;行业方面也是如此,例如,我们为哥伦比亚设计了污泥干燥设备,甚至还设计了一套用于缝制土豆袋的设备。


数字化在这方面的扮演了什么角色?


安德烈亚斯·鲍赫:

我们活跃于工业4.0领域,并在机器与工具监测以及预测性维护方面具有优势。我们将24台生产设备接入公司网络,从而能够实时监控设备的性能、故障和停机情况。同时,我们还对接了客户的ERP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以帮助他们优化生产流程。

 

你们的业务遍布全球,依托各地的开发者资源——你们是如何将这样一个网络整合在一起的?


曼弗雷德·鲍赫:

我们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拥有相似价值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您完全可以称之为“直觉”。当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无止境的和谐。


2025年——鲍赫的成功故事将如何继续?


曼弗雷德·鲍赫:

我们决心沿着既定道路继续前进,同时控制各项活动的规模,确保能够承担相应的风险。接下来的计划是与南美洲的合作,随后是非洲。全球经济形势表明,各大经济集团正通过关税相互制约。我们正在为世界秩序的变化做准备,希望在各经济集团中保持独立运作的能力,也希望我们能保留中型企业所需的灵活性。



(采访/撰文 Hans Gäng ,Local Global GmbH)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