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采访德凯首席执行官曾牧(Stan Zurkiewicz)

  • CIIPA
  • 4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曾牧先生,在德凯迎来百年周年纪念之际,您出席了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会议上,您探讨了哪些重要议题?


这是我们首次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我们认为,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百年纪念之年,积极参与全球对话至关重要。我们在两个领域积极行动:我加入了CEO气候联盟,该联盟汇聚了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领先企业领导者。根据最新的哥白尼数据,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我还是汽车行业领导者圈子的一员:作为全球最大且遥遥领先的车辆检测领域参与者,我们希望参与关于汽车未来的讨论。


在欧洲汽车产业如此艰难的一年,您是如何为这场讨论作出贡献的?


如此。然而,在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在应对电动汽车引进速度的挑战。讨论通常围绕电动汽车的价格和可能的政府补贴展开,仍然会涉及续航、充电时间和充电基础设施可用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被忽视了,那就是电动汽车二手市场的运行。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个市场运作并不正常。电动汽车在三年内预计会贬值60%。即使价格已经降到原价的40%,它们也很难卖出去。经销商的场地里堆满了二手电动汽车。我们不仅在达沃斯论坛提出这一观点:我们必须尽快找到一种方式,在二手电动汽车交易中建立信任。无论是B2B还是B2C的消费者,在电车电池的剩余价值、状况和性能方面几乎都不太清楚,而电池却占据了车辆价值的一半。建立对汽车运行安全性的信任——这正是德凯的历史根基所在。


您是如何让德凯的数千名汽车工程师适应这项传统但技术全新的任务的?


除了电气化,我们还面临着其他具有挑战性的因素:软件(越来越多地定义着车辆),连接性和自动驾驶。我们传统的技术能力主要集中在车辆的机械组件上。我们在车辆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方面的知识有了显著提升。至于软件、网络安全和连接性方面,这条道路并不平坦。为此,我们在过去几年进行了多项收购,并在研发上进行了大量投资。我们认识到,这些话题不再仅限于车辆。因此,我们也在其他产品领域或工业设备方面积累了能力。


德凯在智能化和联网车辆数据使用这一敏感的政治话题中持何种立场?


这一领域的监管才刚起步,法律框架尚未建立。汽车行业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立场。我们的立场依旧是经典的德凯立场:我们承担着一项由政府赋予的任务,即确保道路上的车辆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我们认为,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若没有一定的权限访问车辆内部数据和交通数据,我们将无法确保车辆符合安全和环境标准。


让我们谈谈德凯的快速全球化,它已经成为国际化进程中的一类隐形冠军......


我们依然扎根于德国这一最重要的市场,那里为我们贡献了约一半的收入。但事实上,我们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检测公司,规模大约是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的两倍。在车辆之外的技术检测和认证的整体领域,我们是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我们的营业收入超过40亿欧元,员工人数接近50000人,分布在60个不同的国家。我们的管理会议使用英语进行。我们的多样性,尤其是在性别平等方面,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正因如此,我们在欧洲获得了领先地位,并覆盖了欧洲以外,全球经济和技术上最重要的关键区域。凭借我们的能力,我们有很大机会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作为一个非德国人,一个在欧洲以外生活了20年的人,我很期待能够以CEO的身份,确保这段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旅程能够继续下去。


德凯在中国也有业务,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布局?


我在2009年加入德凯,那时公司收购了一家荷兰的检验和认证公司。在那里,我负责中国的业务。顺便讲个个人故事:我最大的兴趣是武术,说实话,这也是我当时想去中国的原因之一。2002年我搬到了中国,直到2021年才回到欧洲,在中国大陆生活了近20年。在过去的五六年中,我负责亚太地区事务并且频繁出差,因而对亚洲和中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从一开始就看到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并亲身经历了二十年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荣幸和独特经历。如今,在电动汽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已成为我们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市场。中国是我们测试、检验和认证等技术服务领域最大的市场之一。即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在这里继续开展业务。除了市场规模,中国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在车辆组件、电池技术,还是自动驾驶领域。我们已经融入了当地的创新生态系统。我们最初的客户主要是来自欧洲、德国和西方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及供应商,现在正逐步扩展至一些领先的本土企业。


您不担忧地缘政治发展吗?


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曾一度显得不可阻挡,但这一阶段已经过去。我们必须接受世界日益支离破碎的现实。除了美国和中国,欧洲仍将继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任务将始终如一——即在所有经济区域作为独立的组织,确保技术安全和可持续性。因此,我并不感到悲观。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发展、规范和标准。为此,我们必须在每个地方都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本地参与者。尽管我们面临的世界日益支离破碎,我们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之路仍将继续。


(采访/撰文 Hans Gäng ,Local Global GmbH


Comments


bottom of page